欢迎访问株洲芦淞区政府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 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报告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计划草案
更新时间:2013-01-06来源:作者:字体[ 大 中 小 ]
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政府
二零一一年三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趋势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第二部分 思路和布局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四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和区域功能布局
第二节 城镇发展布局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措施
第五章 构建都市型经济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新商业
第二节 优化升级服饰产业
第三节 壮大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第四节 发展机械加工产业
第五节 打造都市农业基地
第六章 建设幸福宜居生态城
第一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第二节 加快旧城改造
第三节 推进新城建设
第四节 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第七章 加快城乡统筹
第一节 创新城乡统筹体制机制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第八章 加强资源环境建设
第一节 资源集约利用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节 推进低碳发展
第九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节 医疗卫生
第二节 就业
第三节 社会保障
第十章 繁荣各项社会事业
第一节 科技
第二节 教育
第三节 文化体育
第四节 人口
第五节 社区建设
第六节 安全稳定
第七节 精神文明
第八节 民主法制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第一节 深化改革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第四部分 保障举措与规划实施
第十二章 保障举措与规划实施
株洲市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芦淞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株洲市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十二五”期间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芦淞区人民政府制定政策、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按照“活商贸、兴工业、建新城、重民生、强队伍”的工作方针,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开拓进取,克服了特大冰雪灾害、金融危机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区域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为芦淞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时期,芦淞区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五年来,全区GDP由2005年的60.4亿元增加到155.97亿元,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由1.6亿元增加到5.59亿元,年均增长28.4%。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8亿元,年均增长46.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33元,年均增长16.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96元,年均增长14.22%。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3.17亿元,增长19.9%。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实际引入内资50.1亿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三倍和四倍。城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排名湖南省城区第九。
产业结构有效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4:44.5:54.1调整为 1:43.6:55.4。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有效提升,新商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迅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新商业快速崛起,服饰产业得到提升。服饰城市场成交额达314亿元,年均增长36%。电子商务建设顺利推进,芦淞服饰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运行良好;成功引进平和堂、王府井百货、家乐福、沃尔玛、巴黎春天百货等一批优质商业资源;家润多、中国城、胜马可、九天、金帝、中央商业广场、欧洲城、汉华、金轮等大型商业市场建成或顺利推进,大汉希尔顿五星酒店落户芦淞;钟鼓岭商业步行街改造初步启动,芦淞服饰城改扩建进展顺利,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芦淞服饰研究院正式成立,服饰设计研发迈出坚实步伐;意大利(中国)西迪美科创意设计暨品牌运营中心入驻,服饰创业园、孵化园、品牌园等初步建成,新芦淞服饰(都市)工业园、康泰工业园、宇奴工业园、侨泰工业园等建成投产,中国服饰成长型品牌基地建设、中国少儿时尚创意产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炎帝服饰商务节升格为省级重要经贸活动,影响力大幅提升。芦淞区先后荣获“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和“中国女裤名城”等称号。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园区攻坚取得实效。通用航空产业在国家新一轮产业布局中赢得先机,董家塅高科园成功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航通用航空发动机项目成功落户,通用机场建设即将启动。山河智能签约入园,整机制造企业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方公司中小通用航空发动机基地续建、国际转包生产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机械加工与装备制造业稳步提升,亮点保鲜、湘火炬等项目先后落户,精诚实业、金禾舜、凯特实业等企业投产达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功组建全国首家EPS研究院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进展顺利,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启动,17家企业通过国家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称号。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董家塅高科园、建宁经济开发区水电、通讯、路网等配套设施及服务日趋完善。
生产性服务业迅猛发展,聚合效应初步显现。株洲烟草物流中心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即将启动建设,株百物流征地工作基本完成,美旗国际采购和区域物流中心华中基地项目达成初步协议,东部商贸物流园项目建议书已完成,区域物流体系框架基本搭建。金融业集聚效应初显,交通银行、泰康人寿等金融保险业发展迅速。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19个村庄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基本建成,5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初见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千村整治”行动全面铺开,整修村组公路600多公里,改水6000多户,建卫生厕所3000多个,垃圾池400多个,实现人畜分离。“六进农家”活动广泛开展,乡风文明扎实推进,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农业生产持续保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中有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8亿元。城郊型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模式初步形成,古大桥、道田养殖小区步入专业化轨道,五里墩无公害蔬菜基地升级为省级。S211沿线农家乐规模不断扩大,百井村“穿衣戴帽”改造工程圆满完成,五里墩休闲观光农业逐渐升温,成功举办首届油菜花旅游节。城乡统筹“三变”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有序推进。农业技术培训累计开展1万多人次,农村劳务输出总量达1万人,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全面推开,新农合覆盖率100%,农村特困户救助率100%。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成效显著。城乡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湘江四桥、湘江五桥、建宁大道、铁西南路等一批市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完工,枫溪大道与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快速环道建成通车,航空大道、果园路、天池路等项目进展顺利,长株潭城际铁路芦淞段及株洲站、七斗冲站场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修建城市道路28公里,乡村公路184公里,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道路网。大力实施“五改”和“四创”工程,城市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容环境不断改善。“四化”工作稳步推进,拆违工作顺利开展,全面完成株洲市下达的美化、亮化工作任务,城市绿化率逐年增加,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城管环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ISO9001质量体系成功引入城管系统,城市管理朝市场化、数字化、精细化、长效化方向迈进,为株洲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做出突出贡献。环境整治取得实效,神农公园、文化园、凤凰公园、天池公园改造提质,洗水工业园整治提升,“三港”治理启动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全部达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科技工作取得突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城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全面完成,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整合,教育水平继续领跑全市,小学和初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被评为“两型督导评估考核”省、市先进单位,并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湖南省现代技术实验区评估验收。乡办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社区健身基地等文体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体工作达到新水平。人口与计生工作健康发展,连续5年荣获“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称号。卫生事业成效明显,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建设、建宁、枫溪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达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基层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74.8岁,人群健康和卫生资源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9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建立,城镇保险事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低保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安居工程和“五保之家”建设全面落实,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万元,增长1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万元,增长19.7%,分别高出规划目标4.6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稳步开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治芦淞”建设卓有成效,社会治安满意度持续上升,案件侦破量和犯罪打击数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
在充分肯定“十一五”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芦淞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仍需调整,二产比重有待提高。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仍需转变,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三产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还比较大。三是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财政压力仍然较大,政府投入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依法行政的力度有待加强。
表 1 芦淞区“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分类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一五规划目标 | 2010年完成 | |||
绝对数 | 年均增速(%) | 2010绝对数 | 增速(%) | |||||
经济增长结构与效益指标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30 | 14 | 155.97 | 14.90% | |
2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3.7 | 15 | 5.59 | 27.40% | ||
3 |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2 | 15 | 2.79 | 24.90% | ||
4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50(累计) | 122.27 | 40.20% |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00 | 14.8 | 133.17 | 19.90% | ||
6 | 市场成交额 | 亿元 | 240 | 14 | 314 | 36% | ||
7 | 三次产业结构 | % | 1:41:58 | 1:43.6:55.4 | ||||
社会发展指标 | 8 | 小学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99 | 100 | |||
9 | 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97 | 100 | ||||
10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5以内 | 4.5以内 | ||||
11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78 | 90 | ||||
12 | 城镇失业保险参保率 | % | 75 | 92 | ||||
13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75 | 91 | ||||
14 |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 万 | 0.6万个/年 | 0.4 | ||||
人民生活指标 | 15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7.5以内 | 7.5以内 | |||
16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万元 | 8 | 2.13 | 12.6 | |||
17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万元 | 7 | 1.08 | 19.7 | |||
生态环境指标 | 18 | 万元GDP能耗 | % | 下降15 | 下降15 | |||
19 | 城市绿化率 | % | 38 | 50以上 | ||||
20 |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 % | 90 | |||||
21 |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 | 85 | |||||
22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70 | 100 | ||||
23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85 | 我区没有处理场所 | ||||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趋势
从现代化发展阶段来看,芦淞区目前正处于第一次现代化成熟期的后期阶段,即将进入由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迈进的重要过渡期,面向区域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型将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十二五”时期将成为芦淞区向服务型产业结构转型、进一步构建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将由生存性需求转向发展性需求,日常消费更加倾向品牌消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由全面覆盖向提高公共服务品质过渡,服务业从传统的初级商贸零售阶段进入现代化服务业大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重大转型。
芦淞区正处于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期,并正在步入集约式高效发展阶段,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低碳产业不断优化的局面正在形成,正在进入环境资源固本、投资驱动、集聚规模化发展的低碳经济时代,这也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宜居城市,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释放生态效益。必须集约提升,引导产业集中布局,显现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技术效应。必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增加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的资产回报率。必须加快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生活方式、文明形态、居民收入之间的差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产业调整和升级并重的“竞合时代”、新区域迅速崛起的“均衡时代”、科技引领和理念突破的“创新时代”、社会福利较大提升的“民享时代”、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时代”、对既有发展模式不断反思和调整的“变革时代”。中央提出“五个坚持”,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二五”期间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低碳减排双重约束下,我国经济发展在长期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面临增速放缓。
我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一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家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区加快发展新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二是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为我区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三是行政区划调整为我区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足够的土地资源。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也是问题凸显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区位优势弱化。在长株潭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河东市级中心和株洲市商业中心的芦淞,较云龙示范区而言区位优势弱化。二是区域竞争压力增大。城市中心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市内兄弟城区发展迅猛,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区,有出现产业发展“空心化”的可能。三是商贸业面临长沙“五一商圈”的分流,而高铁开通所带来的“吸管效应”可能导致资源流失更为严重。四是新区划调整带来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
今后五年,是芦淞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积累下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制约瓶颈和体制障碍,全面提高我区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芦淞。
第二部分 思路和布局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活商贸、兴工业、建新城、重民生、强队伍”这一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服饰、航空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致力建设服饰城、航空城、生态城和现代商贸中心“三城一中心”,打造时尚、实力、生态、幸福“四个芦淞”,实施项目先导、集群发展、品牌带动、民生优先、改革创新“五大发展战略”,致力将芦淞建设成为彰显都市产业活力的生态科技城。
项目先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前期推进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思路,做好项目规划,加强项目管理,优化项目服务。进一步强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招商,加快服饰和通用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超前谋划建设一批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项目、特色明显的旅游项目、改善生产生活的民生项目,以项目推动工作全局。
集群发展:打造服饰、通用航空两大产业。全面完成中国少儿时尚创意产业园、芦淞现代服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新芦淞服饰(二期)、白关服饰工业园、株洲通用机场、中航通用航空发动机、山河智能通用飞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服饰市场年成交额突破500亿元,航空产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产业基地和中国中部地区通用航空基地。
品牌带动:打造区域、产业、产品三个层面的“金字招牌”。注重优势要素整合,全力巩固服饰名城、航空新城、科技生态城和商贸中心城地位。注重行业品牌提升,全力打造通用航空动力、女裤、童装、物流等产业基地。注重本土品牌培育,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制定落实品牌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宣传推介力度,促进产品提档升级。
民生优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让发展成果普惠民生。把改善民生民利作为第一目标,建立就业、社保、教育、住房“四大民生体系”,实现充分就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推进科技创安工程,打造“平安芦淞”。时刻关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感安全、更加幸福。
改革创新:紧紧抓住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国家重大改革措施的“先试权”,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国内外、省内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大胆创新和率先突破,力求在财税、投融资、土地流转、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乡建设、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等方面率先构筑优势,率先形成发展活力,率先破解“瓶颈”制约,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二节发展目标
实现“两个基本建成,五个翻番、两个明显下降”,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示范区,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五翻番(全区GDP总量、财政收入、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番),排名在城区“保二争一”,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五年累计分别下降15%、10%,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高于东部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力争跻身湖南省城区先进行列。
具体指标:
经济发展方面:争取实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309亿,年增长15%,人均GDP高于东部平均水平;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2亿元、6亿元,年增长18%和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210亿元,年增长21%;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年增长18%。
结构调整方面:区域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46.5:52,各种所有制经济更具活力,非公经济占区域GDP比重为85%。
民生改善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高于东部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综合参保覆盖面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100%。每年新增就业岗位0.8万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6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左右。小学、初中教育毛入学率100%
资源环境方面: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城市绿化率50%。
科技创新方面:社会研发投入比(R&D/GDP)达2.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成果转化率90%,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65%,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表2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二五”规划目标 | |
绝对数 | 年均速度(%) |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309 | 15 |
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 亿元 | 1210 | 21 | |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315 | 18 | |
4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2 | 18 | |
5 |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6 | 17 | |
结构调整 | 6 | 三次产业结构 | —— | 1.5:46.5:52 | |
7 |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 | % | 85 | —— | |
民生改善 | 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 | —— | 15 |
9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 | —— | 17 | |
10 |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综合参保覆盖面 | % | 100 | —— | |
11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100 | —— | |
12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 | % | 100 | —— | |
13 | 新增就业岗位 | 万个 | 0.8以上 | ||
14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以内 | ||
15 | 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 % | 60以上 | —— | |
16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7.5 | —— | |
17 | 小学、初中教育毛入学率 | % | 100 | —— | |
资源环境 | 18 | 万元GDP能耗 | % | 下降15% | —— |
19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 % | 下降10% | —— | |
20 |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 | % | 下降20% | —— | |
21 |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75 | —— | |
22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85 | —— | |
23 | 城市绿化率 | % | 50 | —— | |
科技创新 | 24 | 全社会研发投入比(R&D/GDP) | % | 2.5 | —— |
25 | 应用成果转化率 | % | 90 | —— | |
26 |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 | % | 65 | —— |
第四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主体功能区和区域功能布局
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需求,结合“三城一中心”的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构想,确定全区三类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区域:包括枫溪办事处、庆云办事处、龙泉办事处、董家塅办事处、五里墩乡、白关镇(基本农田除外)、姚家坝(基本农田除外)。重点发展服饰加工、通用航空、商贸物流业和机械加工。
优化开发区域:包括贺家土办事处、建设办事处、建宁办事处区域范围,重点发展商贸、现代服务业,提升中央商务区。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五里墩乡、白关镇和姚家坝乡的基本农田、自然生态林保护区,朱田铺—谭家塅城市绿廊、五里墩—栗塘城市绿廊、曲尺城市绿廊和河港水系绿廊等生态修复保护区,以及大京水库风景保护区等。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态结构、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土空间,实行强制性保护。
第二节城镇发展布局
东进、南拓、融西,形成“一带三轴五组团”的城市发展布局,以极核培育和发展作为整合和优化区内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
一带:即滨江功能带。以湘江滨江地区作为芦淞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湘江风光带的建设,发展公共服务、商贸、生态居住等功能,形成富有株洲地方特色的滨江功能带,进而盘活湘江两岸资源,促进河东、河西联动发展。
三轴:依托建设路-枫溪大道、航空大道以及320国道线,形成三条开发轴,促进区域融合,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依托建设路-枫溪大道,加快老城区的提质改造,建设芦淞商贸次中心;依托航空大道,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引导城市向东向南拓展;依托320国道,强化市中心与白关镇、姚家坝乡、大京风景区管委会等新划进区域联系,加快一镇一乡的城镇化进程,组织城市功能和空间拓展。
五组团:辖区由城市生态绿廊隔离开若干分散式组团,同时体现城市功能发展导向,在空间上形成五个组团:中央商业区组团老城区、庆云居住功能区、龙泉芦淞路沿线综合区和建宁综合功能区组成。主要承担中心城区的人口聚居、商贸和休闲功能,以现代商贸业、服饰产业和高端商务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楼宇经济发展。枫溪生态城组团以枫溪生态城为主体,包括湘江滨水综合区、曲尺品质生活片区、枫溪中心区、董家塅高科园产业片区和七斗冲商贸物流片区,主要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南拓和都市产业发展,以宜居为原则,依托湘江水景资源,加强新城区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工业、商贸、旅游业和房地产发展,建设集现代产业、生活居住、休闲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生态城。通用航空城组团包括董家塅片区和通用航空城片区。承接通用航空产业的集群发展和通用航空城的建设,积极推进包括通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整机制造、基地运营、地面维护等功能在内的通用航空产业全面发展,引导通用航空产业集中布局和集群化发展,积极建设包括通用航空设计、生产、运营、生活居住等综合功能在内的通用航空城。服饰加工产业组团包括龙泉服饰加工聚集区和白关服饰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服饰加工配套产业和中国少儿时尚创意产业,其中,龙泉服饰加工聚集区加快旧产能的淘汰改造,白关镇加快服饰加工产业园规划和建设工作,承接沿海服饰产转移,打造服饰加工特色小镇,为芦淞区服饰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供产业支持。都市农业组团包括五里墩乡、姚家坝、白关镇和大京风景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其中,五里墩乡和白关镇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姚家坝乡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京风景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推进五里墩乡、白关镇和姚家坝乡的城乡统筹工作,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区发展提供配套产业支持。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措施
第五章 构建都市型经济体系
根据现代化都市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商业、服饰、通用航空等具有芦淞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以服务型经济、科技型经济为主的都市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都市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力争“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现代化都市经济体系。
第一节大力发展新商业
巩固提升中央商务区,培育新的商业模式,引进新型商业业态,拓展新的商业空间,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商贸中心。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亿。
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积极培育新商业模式,充分挖掘传统商业在电子商务、品牌连锁、区域代理和电视购物等营销模式方面的潜力,构建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现代化商业体系。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理念,带动商业传统模式的现代化转变,构筑完善的网络交易系统、信息交流平台和物流配送系统,大力发展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直销等无店铺销售方式。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商家自身信息化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商家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连锁经营。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和连锁代理等渠道,采取直营连锁、自由连锁、加盟连锁等形式,积极建设商业销售的连锁分布网点,建立大型化的商业网络。
引入新的商业业态。积极促成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如沃尔玛、巴黎春天百货等进驻,提升区域商业档次。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会展经济、特色商街及街区等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商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入城市综合体开发商,将目前的市中央商务区升级为集酒店、商业商务、高端商贸、休闲娱乐等业态在内的高端商务和商业中心,重点培育一批“金融服务型”、“企业总部”、“科技研发型”、“创意传媒”等特色楼宇集群,大力引进高端商务、金融、会展、咨询、信息通讯、高新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搬迁改造钟鼓岭农贸市场,建立工艺品市场、首饰珠宝市场,销售书画、艺术品、古玩、珠宝首饰等文化艺术品;七一路酒吧/KTV一条街,配合中央商务区休闲需求,向沿江路轴线发展;徐家桥步行街,引进时尚商贸元素,优化购物环境,提升整体品位,打造株洲街道游览景观品牌,加快李家坪片区改造项目的进行;解放街、贺家土等美食街,淘汰低档餐饮业态,引进知名特色美食,提升整体档次。建设特色商贸市场。剥离服饰市场群的仓储批发功能,专注于展示交易功能,建设服饰步行城;在中房电脑市场、佳诚数码电子城及其周边数码消费基础上,建立3C数码消费区,发展时尚数码相关产业;南大门小商品市场群,重点发展小商品、五金灯饰等商品交易,结合AAA购物旅游景区的建设,引入特色文化创意元素,提升市场内涵;积极转变白石港建材市场方向,发展大型家居商贸,与石峰建材市场错位竞争;推动摩托车市场向电动车及相关零部件市场转变;金世纪果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商贸,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启动美旗国际采购和区域物流中心华中基地项目建设工程、株百物流二期工程、东部商贸物流园和株洲烟草物流中心前期工程的建设。加快五里墩乡、白关镇和姚家坝乡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物流产业实现年产值100亿。
拓展新的商业空间。逐步形成“一主三次多片区”的商业空间布局。提升中央商务区。包括钟鼓岭商圈、服饰商贸特色区和3C数码消费区三大功能区,以及饮食街、步行街、卡拉OK街等多个特色街区。提升经营档次,引进高端新型业态,加快实施对钟鼓岭商圈的改造提档建设,依托希尔顿酒店品牌效应,继续争取高端商贸品牌入驻,改善和提高购物环境,将钟鼓岭商圈升级为集酒店、高端商业商务、休闲娱乐等业态在内的高端商务和商业中心。建设三个商业次中心。积极培育和完善枫溪、建宁、白关地区商业功能,建设商业次中心。依托S211线与快环的交通优势,配合枫溪生态城的建设,积极发展高端百货店、购物中心、专卖店和专业店,以及高档、特色类餐饮和娱乐、商业商务等商业业态,建设枫溪商业次中心。配合建宁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依托临近莲易路的交通优势,发展商贸流通、物流仓储等功能,积极展开东部商贸物流园项目洽谈,建设建宁商业次中心;以白关镇现有的商贸市场为基础,发展小商品市场、中端商贸零售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区域性白关商业次中心。开发新的商贸片区。依托七斗冲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吸纳城区商贸功能的外溢,引进现代商贸和物流企业,建设七斗冲综合商贸区;在通用航空城核心区,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商务配套业态,打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商务于一体的通用航空综合服务片区;对董家塅老工业区和早禾坪居住功能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改造,引入大型高端品牌购物商场、超市、影院、品牌餐饮、健身会所等休闲业态,形成功能齐全的董家塅商贸片区;以大京水库风景区的休闲旅游业为依托,引入高端商购和休闲娱乐业态,逐步建立起与景区配套的大京休闲商业片区。完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以“便民、为民”为原则,科学引导社区商业网点设置导向,加大对大型零售网点的建设改造力度,以连锁的形式向城郊结合部和乡镇延伸,改善农村商业网点薄弱的现状。
第二节 优化升级服饰产业
合理优化服饰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市场群年交易额500亿和生产加工年产值200亿的目标,为株洲市打造服饰千亿产业发挥主力军作用。
建设时尚服饰名城。大力推进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建设,逐步剥离市场群批发、物流功能,着力发展品牌展示、高端零售、商务会谈、代理加盟等业务。加快推动服饰城改扩建项目,对核心交易区进行步行化改造,完善停车场、休息区、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周边酒店商务功能,引入和培育广告公司、传媒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打造商务型、集聚式、品牌化的时尚服饰名城。
打造生产加工集聚区。加快推动中国服饰成长型品牌基地、品牌服饰总部大楼及服饰工业园、新芦淞服饰(都市)工业园二期建设,加快推动中国少儿时尚创意产业园建设,引进佛山乃至全国知名童装,同时,在白关镇规划新建服饰生产加工园、辅料配件加工园,形成北部建宁开发区及白关镇生产加工连片区域;加快本地服饰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同时重点引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具影响力行业十佳品牌”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入驻园区,从税收、租金、管理、服务、资源等方面创造政策“洼地”,以品牌提升服饰生产加工的附加值;将龙泉洗水工业园整体搬迁,在市里统一部署下配合做好新的洗水工业园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政府对入园洗水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加以扶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新的、规范的洗水工业园。
构建服饰仓储物流体系。加快推进芦淞服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节点三级体系的构建,健全物流系统的铁路、公路、空运等各项立体配送功能,通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畅通、便达、低成本的服饰物流体系,提升服饰城的外向辐射能力。在白关镇沿浙赣线、G320线附近,选址新建集包装、仓储、配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饰物流园区以及配套的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等;加快芦淞服饰物流中心建设,主要承接服饰物流的中转配送功能;推动金三角服饰同城分理处的建成运营,专门负责服饰市场群内部物流中转配送功能,整合市场群小型物流配送企业。
提升品牌创意与研发设计功能。以建宁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集聚服装设计、品牌推广、营销策划等专业第三方服务公司,构建品牌创意及设计功能集聚区。注册“中国芦淞”商标,以授权使用、有偿使用为主要交易方式,推动本地企业在完善自身品牌商标的同时,使用“中国芦淞”母品牌标志,提升服饰企业的品牌效应。依托“十二五”期间在职教城组建的株洲人才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教育合作,加强服饰专业研发设计人才培育,重点培养服装设计、面料研发、生产技工等专业人才。加快推动服饰博物馆建设。
构建服饰信息网络平台。以芦淞服饰产业集群为核心,构建一个智能化、综合性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快芦淞服饰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完善芦淞服饰网的功能,集三维商城、商情展示、信息发布、在线交易、电子结算、融资担保、仓储配送、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加快电子商铺和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在各大市场建立电子商务终端,链接到户。联合工商管理部门共同开发诚信认证系统,通过企业资质认证、其他会员评价、企业相关证书上传、商家活动记录等方面来真实反映商家的诚信程度。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从加工到仓储到市场到客户等各个环节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建设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电子口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货运配载信息平台和物流行业门户网站等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
打造服饰会展经济。建设会展中心,大力开展“展览、会议、节庆、演出、赛事”等相关活动,形成集会议、展览、展示、交流、贸易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提升炎帝服饰商务节规模档次和影响力,积极创新,开展国际知名品牌新品发布会、“中国女裤流行趋势发布会”等活动,举办在国内知名的产业高端论坛,通过论坛汇聚产业高端资源,提升芦淞服饰产业的影响力,由区政府联合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实体企业协办方共同发起,成立商务节组委会,下设商务节会员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办公室等,专项负责商务节运营与资金筹措等。
第三节 壮大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按照“政府主导、基础先行、项目带动、文化引领”的工作思路,定规划、扩园区、开路网、建机场、引项目、争政策,构建“飞机发动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营运+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等五大业务板块,积极引进大项目,全力打造我国通用飞机重要研发生产基地、通用飞机动力主要研发生产基地、世界通用航空产品转包生产基地、中南地区通用航空运营中心、地面维护中心、通用航空服务中心,推动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进株洲通用机场、中航通用航空发动机、山河智能通用航空产业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通用航空城,力争到2015年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根据总体定位,结合现有基础及产业,按照产业发展集聚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的原则,形成通用航空城三大片区:董家塅片区、董家塅高科园片区(现)和通用航空新城片区。董家塅片区,现董家塅老工业区和早禾坪居住功能区,以中国南方通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通用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的生产和研发能力为基础,重点进行通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生产。董家塅高科园片区(现),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推动株洲国家通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协同设计仿真中心大楼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着力进行通用航空自主产品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同时,建设通用航空中小企业孵化园,推动通用航空技术军转民及配套业务发展。通用航空新城片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和配套产业,包括通用航空装配及维修、通用航空转包生产、机场营运,以及通用航空装备辅助产业、通用航空电子信息产业等。加快推进中航工业南方株洲民品工业园项目建设。
加强通用航空动力研发与制造。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继续做大做强,努力打造通用飞机动力主要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建设离心组合压气机、通用航空机械动力传输研究与发展和通用航空发动机振动技术等三个通用航空动力与传动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强通用航空发动机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建设南方公司中小通用航空发动机基地,注册成立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公司,进行通用航空发动机涡轴、涡桨、活塞式通用航空发动机等的研发、生产、装试、维修、销售和服务;加快支线客机动力国际合作研发,国际合作开发大涵道比小推力涡扇发动机、新型涡桨发动机,占据国内支线客机动力主要市场份额;推进莱康明发动机公司与南方公司合作,开展活塞发动机业务合作;开展民用直升机动力国际合作,开发新型涡轴发动机,成为国内新型民用直升机主要动力;扩建国际转包生产,争取在国际转包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建设世界通用航空产品转包生产基地。
加快发展整机制造业务。积极引进和培育整机制造企业,努力打造中国通用飞机重要研发生产基地。组建株洲通用飞机制造公司,组建湖南通用飞机研究院,通过组装生产、转包生产、合作研发等合作方式,尽快形成轻型直升机、通用飞机、公务机整机制造能力;抓好山河智能“通用航空产业”项目;建设台湾佑祥公司株洲基地,进行直升机及相关设备生产;积极引进世界通用飞机制造先进企业,争取引进赛斯纳公司落户。
适时开展通航运营。建设株洲通用机场,起降20座以下的轻型喷气公务机、涡桨和活塞通用飞机、直升机等机型;引进战略投资者,募集项目建设资金,建设株洲通用航空公司,依托机场发展各种通用航空业务,打造中南地区通用航空运营中心。
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衍生及配套产业。积极引进通用航空配套企业,尽快形成通用航空产业集群。与加拿大普惠公司合作成立专业修理厂,建设PW100系列发动机修理线,建设普惠通用航空发动机全球维修服务基地,建设中南地区地面维护中心;引进国内通用航空材料厂家,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材料供应园;扩建通用航空电子产品生产线,建立生产场地,开发生产经营低压电气成套设备;引进中航工业标准件公司等企业,完善株洲通用航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通用航空物流产业园,建设仓储区、配送区、居住区和物流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培训等,打造中南地区通用航空服务中心。建设通用航空展览馆,进行通用航空飞行器展览、科普教育、知识普及教育等,推广通用航空文化,有效对接辖区观光旅游;举办通用航空产业高端论坛、直升飞机航展等;成立湖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院校联合培养基础产业工人与基础维修服务人员;引进国际国内通用航空飞行培训机构,成立湖南飞行培训学校,发展通用航空飞行培训业务。
第四节发展机械加工产业
加强机械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电力机件配件、汽车配件和摩托车产业,积极拓展其他机械加工领域,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培育机械产业园。在姚家坝、五里墩等建设机械加工产业孵化园,逐步引导电力机车配件、航空配套机械加工企业整体迁移至工业园区,充分利用现有基地和专业园区的优惠条件,吸引企业集聚发展。支持以园区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企业的兼并重组,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
改造和整合汽车配件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和EPS等汽车配件产品。依托EPS研究院,建设国内领先的电动汽车助力转向器设计平台。扩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实施五年倍增计划,2015年形成300万台套的产业规模。进行中小型电动汽车研制与产业化、小型电动汽车研制与扩建,快速形成电动汽车的经济规模,实现电动汽车的规模效益,同时,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进行新能源汽车、汽车备件的研制。
优化调整摩托车业。以南方摩托车公司和株洲建设雅马哈摩托车有限公司为主体,发展经济型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等产品。追踪国际先进摩托车发动机及整车生产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的经济型摩托车和符合城市环保要求的电动摩托车、燃汽车等产品,进一步提高摩托车发动机国内市场供应能力,扩大整车出口规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摩托车的质量,促进摩托车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积极拓展其他产业。建设潍柴动力-湘火炬机械制造、水泥化工环保等机械研发与制造基地、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位产业化、新成机械生产基地、雅马哈减震器扩产项目等项目。续建机电生产线产品,发展冰箱生产线等产业。续建环保设备,开发污水处理用环保系列产品。建设三本科技工业园,生产极坐标式数控切割机、选煤设备等。
第五节打造都市农业基地
以“现代都市农业”为方向,整合区内农业优势资源,继续实施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大户带动的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优化提升粮食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努力实现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机果蔬种植。发挥五里墩乡、白关镇和姚家坝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推进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全面推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发挥“五里青”、白皮丝瓜、香玉甜瓜等品牌带动作用,重点打造知名绿色品牌。循环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地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在全区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监控网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促进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芦淞油画。以五里墩油菜花旅游节的举办为契机,重点建设“一环、两带、三点、四区”,以“春花、夏荷、秋实、冬梅”为主题构建四季如画观景区;按照星级农庄标准,规划建设若干个现代化的休闲农庄和一批农家乐,建设专业、大型的花卉培育和种植基地,打造把酒东篱美食区;以袁名曜故居、百口古井及古亭、古塔、古庙群、古樟和学校、民间艺术特色街等为核心打造书香古韵文化区;建设乡村自行车赛道、古井生态水系景观、乡村运动专区、民间艺术体验区、智力运动训练馆等,打造动感乡村功能区。京水湖。开发大型综合水上游乐主题公园和景区内休闲商务区。开发环湖路游览车、湖面游船、水上飞伞、野外拓展训练等健身娱乐项目,湖区周围辅以宾馆、饭店、雕塑公园、园林公园,以及星级水城酒店、温泉养生会馆、高尔夫练习场等休闲商务区。
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以董家塅高科园作为主要的加工基地,形成专业化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地;进一步壮大神农米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现代物流。以亮点保鲜工程、金世纪果品大市场以及白关镇有机果蔬物流园区为基础,建设现代化农业物流园区;建立连接城乡的道路体系和网络体系。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强农业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构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全区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和部分种养大户上网,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运行信息监测分析机制。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运作,提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集中化程度。
第六章 建设幸福宜居生态城
第一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构建完善的路网体系。加快建设果园路、天池路、江渌路等道路,拓宽改造株醴路。对人民南路地下街道进行改扩建。配合株洲市建设湘江六桥及配套设施。整合城市公路客运站场资源,加快长株潭城际铁路芦淞段及株洲站、七斗冲站建设,启动枫溪汽车总站建设。如期启动枫溪大道延伸段及株渌路拓宽改造工程,构建新城“一纵三横”的路网结构。分三期建设完成航空大道,建设机场大道以及机场东路、机场西路、航翔路、航云路等园区道路,形成园区道路网状结构。
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建设。改造提升神龙公园、文化园、凤凰山森林(郊野)公园、新建天池公园、凤形公园、湘江公园和曲尺森林(郊野)公园。加强朱田铺—谭家塅城市绿廊、五里墩—栗塘城市绿廊、曲尺城市绿廊和河港水系绿廊的建设性保护,力争实现“蓝天碧水净土静音”。将芦淞区建设成为幸福宜居的生态城。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设科学的给排水系统,改造供水管网,整合调配水源,提高集中供水率,保障生产生活供水安全,建设全面、安全、高效、经济的供水系统。抓好老城区的下水改造工程,做好排水管网建设工作。提前规划新城的给排水管网。建设110KV公园变电站。完善白关、姚家坝的水、电力、天然气连接。
第二节 加快旧城改造
加快老城区提质改造。对辖区内人行道板进行提质改造,通过过街天桥、地下函道、高层建筑等方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通过街面改造、公用设施配套、露天休闲角等方式提高中心商区的人流驻留时间。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分三批对钟鼓岭等13个重点地区棚户区进行改造。加快推动旧城区美化、亮化工作,做好道路、小区和空间三层绿化体系,加强道路绿化和10个老旧小区的绿化提质改造,将建设路-枫溪大道打造成株洲最美一条街,将王塔冲社区打造成最舒适的家园。
加快中心城区功能拓展。对庆云生活片区、龙泉芦淞路沿线综合区和建宁综合功能区进行功能拓展,加快推动龙泉城中村改造,建设大型购物商场、综合功能剧院、会议会展建筑群等功能建筑。
第三节推进新城建设
完善枫溪新城综合功能。全力打造综合型的城市次中心,形成南部城市中心和高品质综合性居住生态新城。建设路网、配套的商贸及住宅、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城市水电气通信等城市配套设施等。开发枫溪中心区,形成集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中心,发展服务于枫溪新城的芦淞区商业次中心;开发湘江滨水综合区,兴建中高密度住宅区、水上游乐园、江景公园,引入大型购物商场,形成完整的综合生活社区;建设曲尺品质生活片区,兴建中低密度住宅区和沿江别墅区,引入社区公共服务如医院、学校等机构入驻,建设影院、购物商场、健身会所等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形成极具魅力的生活功能区;加快长株潭城际铁路七斗冲片区综合开发,凭借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集商贸、物流、居住和商务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功能区;加快推动谭家塅安置小区项目和早禾坪、栗塘、南华等地重点项目安置小区项目的选址与建设工作;推进枫溪国际生态水城项目工程建设。
推进通用航空城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在通用航空城综合服务和生活配套区,为产业发展提供行政办公、商业金融、酒店餐饮、综合购物商场、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文娱体育等功能的配套服务。
第四节 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完善城市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强化城市管理的服务职能,导入“前置化”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效衔接,形成完整的城市管理系统。鼓励和支持市政公用事业单位拓展发展空间,参与市场竞争。加大城市管理投入,完善财政投入、社会单位投人和自筹创收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城市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规范城管执法。推行ISO9001质量服务管理体系,稳妥推进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改革,努力构筑以市场化运作为原则,以数字化城管为核心,以综合考评为抓手,以部门联动为依托的大城管工作格局。
探索智慧型管理体系建设。配合株洲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从经济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智慧民生应用系统建设、智慧公共服务管理应用体系三方面,努力构建高效有序、务实创新、充满活力的“数字芦淞”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品位,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充实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础数据,完善网格管理体系,将社区卫生、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应急处理等公共服务内容纳入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与株洲市有关平台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第七章 加快城乡统筹
第一节 创新城乡统筹体制机制
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逐步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制度,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的出让、出租、转让、转租、抵押和整理置换等流转方式。创新农用地流转制度,积极试点和推广业主租赁、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模式,建立竞争性农地流转市场,对较大面积的农地应通过“招拍挂”等竞标方式来选择经营业主和确定流转价格。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农民主动脱离农村集体组织的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试点推广“票决制”和“乡镇直选”,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增强乡村自治能力。
开展村级治理制度改革。探索形成“(1+3)*X”的治理组织模式,“1”,即以党组织为核心,“3”即党组织以外的三个组织:一是村民自治组织,包括村民代表会议,村(居)委会和监督委员会;二是经济组织,三是社区服务组织。“X”指尽可能地将两个以上的村逐步引导归并为一个农村社区。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快城乡对接延伸,逐步做到道路、供排水、电力、燃气、通讯、数字电视、环卫设施等通网、同服务、同价格。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改革,对枫溪港尾水进行综合治理,彻底改善五里墩农田排灌条件。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的目标,实现公交一体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公共财政体制,将农村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公共财政范围,加快成立一批适合“三农”的金融机构和组织,推行土地承包权、林权、农作物、设施等抵(质)押方式;健全教育经费统筹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农村商贸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进城、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农民生活服务、农村信息服务等六大网络体系;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娱乐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和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信息平台,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
产业发展集聚化。根据“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对试点乡村地区进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转移,农业向规模化转变,服务业向休闲化转进,以产业项目为抓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同城化。加快健全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福利。实行城乡居民统一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做到经办管理、缴费、补助标准和待遇水平统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制度,积极创新技能培训、就业辅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等运转机制,重点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社会管理社区化。进一步理顺区、街道、村(居)的关系,加快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管理格局。适时开展撤村建居工作,加快社区服务向新村庄、集居点延伸,启动农村新社区试点工作。推进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
第八章 加强资源环境建设
第一节 资源集约利用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推行资源节约新体制,加快商业和民用设施的节能改造,鼓励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节水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展节水型城区和企业创建工作,大力推进节水技术应用,做好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中的节水工作。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土地,提高开发用地,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单位土地投资强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工业“三废”的再利用,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和工业废弃物处理认证等制度,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鼓励企业间开展设施共享和废弃物交换利用,大力推行企业间、产业间、区域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模式。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促进可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环境制度建设。推行环境产权制度,强化环境使用者付费责任。推行排污权有偿取得制度,采取招标、拍卖或政府定价等方式有偿出让排污权。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生产全过程污染预防控制、产品绿色论证和绿色消费扶持等制度。建立环保设施公共投入与社会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私人资本和其它资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环境治理。严格管理企业污染治理工作,着重治理企业锅炉烟气、噪声污染和垃圾焚烧问题。加大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清淤治理工作。启动枫溪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和中小企业工业废水截流管网、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完善的城镇分流制污水管网。加快推动“三港”治理和重金属污染土地生态修复工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坚持“谁污染、谁治理”,重点加强对服饰加工、洗水、木材加工、电镀等企业的监管,加快推进龙泉洗水工业园搬迁治理。
大力培育生态文明。以创建“两型”企业、“两型”社区、“两型”学校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加强生态环保宣传,大力倡导“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生态消费观念,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和环保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第三节 推进低碳发展
以株洲市建设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加快形成以低碳理念为核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型城市交通,积极发展电气化公共交通,推动营运汽车、公务车和私家车使用清洁能源;推广低碳建筑,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和施工,普及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建设太阳能、地能等配套设施;倡导低碳生活,以低碳街道、社区、村等创建试点为载体,积极开展资源节约行动;实施低碳管理,对党群、政府机关、公共设施实施低碳化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建立能源能效综合管理系统,制定企业低碳生产、经营实施细则,推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
第九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节 医疗卫生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财政预算投入和人才引进方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城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卫生服务管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逐步把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畴。
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卫生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以街道(乡)为单位,卫生监督与城管、工商等组成联合执法组,在每个村和社区确定一名公共卫生管理员。加强《食品安全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群众尤其是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卫生的监督,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卫生保障。
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医疗救治体系,依托市级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支撑,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医疗救治体系。
第二节 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转机建制,分流安置一批就业人员;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服饰产业,稳定一批就业人员;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支持创办中小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努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推行面向社会各类人员的就业培训,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引导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培训。大力推进再就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能、信息等创业服务,为劳动者成功创业和带动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三节社会保障
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加快基层社会保障机构建设,加强乡镇、街道社会保障站和社区社会保障中心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加快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新型农保全覆盖,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和调控失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健全生育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完善以农民家庭投入为主、集体支持、政府扶持、医防结合的新农合制度。到2015年,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100%。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政府职能,鼓励社会广泛参与,不断完善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就业援助、医疗援助、养老援助等各项救助专项以及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巩固“应保尽保”成果,实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促进安居工程的实施,构建完整的住房保障体系。
第十章 繁荣各项社会事业
第一节 科技
完善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工作会议制度、科技联系人制度、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统筹协调自主创新事宜。制定宏观政策,引导企业深化改革,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与农村开展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积极推进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和科技服务公共基础平台建设。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得创业资本资助,实行政府科技研发资金与创业投资的匹配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孵化基地和高科技人员创业园,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建设。加强金融科技服务,设立或引进金融服务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委托贷款和相关投融资咨询等服务。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满足全区科技企业创业咨询、技术合作和交易等服务需求。
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政府主导、媒体支撑、公众广泛参与的宣传体系,新建和改建一批综合性科普场地和科普工作室、科技展览馆等科普设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尊重科技人才、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节 教育
完善信息技术环境。巩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成果,完成教育城域网、视频会议系统和学校监控系统等三大网络系统建设,全面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管理和可视化交流互动。建成动态发展、覆盖各学科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努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乡、街道办事处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明确全区五里墩乡和7个街道办事处分别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启动中小学规范建设工程,局校联动,实施“改薄工程”,完成高家坳小学、株董路小学、龙泉小学、谭家塅小学的扩建工程,完成景炎新校建设和南部实验幼儿园的引进落户工作,促进教育品质的提高,打造教育知名品牌。深入推行“五名”培育工程,软硬并进,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名项目;努力构建科学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稳步提升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地区职业学院龙头带动作用和职业教育中心的职能,围绕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办好通用航空、服装设计、物流管理、机械加工等专业,培养高水平的实用技能人才,服务于芦淞经济建设需要。
打造终生教育体系。发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统合作用,充分利用地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资源,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打造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全日制学习与业余学习互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全民终生教育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完善师德师风监督、考评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制度和正常流动制度,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和“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完善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的工作机制。健全教师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大力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
第三节 文化体育
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满足城乡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需求。建设设备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加快推动芦淞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争创国家二级文化馆,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加快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为群众提供网上浏览、书籍借阅、实用培训、政策咨询、文化娱乐等文化服务。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加大文化与旅游业的整合力度,充分挖掘湖湘文化内涵,依托炎帝文化、芦淞红色文化、百井剪纸艺术等,打造并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加快文化和观光旅游、体育建设、艺术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和互动。
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形成“政府指导、社会承办、市民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发现和培养输送体育优秀后备人才为重点,提高全区竞技运动水平。
第四节 人口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实行有效的流动人员管理政策,完善区、街道办和社区三级出租屋流动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全面落实流动人员申报登记制度,建立定量网格化信息平台,设立管理服务中心,提高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结合棚户区改造,积极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发展空间大的南部区域转移和聚集,促进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繁荣发展相适应。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和推进优生优育,全面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和优生促进工程,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以青少年为主的全民道德素质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城乡居民职业道德、劳动技能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加大妇女儿童维权力度。进一步推动关系妇女儿童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侵犯妇女儿童人身权、劳动权、婚姻自由权、财产权等行为进行专项审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推进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涉及妇女儿童利益的社会矛盾。
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社区养老、政府养老和高档老龄公寓养老,加强社区养老建设。完善公共养老机构,加快推动生态宾馆、“夕阳红”老年康乐中心、中心敬老院项目建设,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
第五节 社区建设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办公条件,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布局合理、规划到位、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新型社区。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搞好街道、社区各层面的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建设,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组织。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开展面向劳动者的维权调解工作,开展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服务,开展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缴费服务等。同时还要开展好社区卫生、治安、环境、法律咨询、教育服务等,并不断拓展文化、健康、心理等方面高层次的服务。
第六节 安全稳定
加强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社会治安管理的投入,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及快速反应系统;科学制定警务人员和警务机构治安管理绩效考核量化指标,完善社区警务,构建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现代警务机制和群防群治网络;加大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改造力度,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积极开展国防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督管理,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形成适合区情、比较完备的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体系。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形成较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监督执法机制。基本建成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强化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职业危害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安全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通报机制。
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防汛抢险物资定期检查更换制度。建设区防灾救灾仓库,完成徐家冲水库加固除险。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提高全区人民的减灾意识。
第七节 精神文明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建立健全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抓好文明社区(村)、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强市民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区,全面形成与现代文明城市相适应的市民素质水准和行为习惯。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打造诚信芦淞。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第八节 民主法制
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制度建设,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扩大以政务、厂务、村务、居务公开、村民自治以及村委会直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依法推进社区民主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机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贯彻落实档案法,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拓宽监督渠道,重视群众、社会与舆论监督。
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探索建立完善、简便、高效的诉讼机制,实现纠纷非诉解决机制与诉讼机制的有序衔接。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
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律师、公证队伍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帮扶救助工作。大力营造法制氛围,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和教育。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第一节深化改革
深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达标考核、政策引导和有效监管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管理、考核评价新体制,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形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强化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探索建立环境治理市场机制、区域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环境投融资渠道,形成区域环境全民共建新体制,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深化企业和产业发展体制改革。按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建设商贸业、服饰产业、通用航空产业、都市农业、现代物流等基地。建立企业、项目在区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做好辖区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机制,坚持非禁即入,降低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门槛。重点支持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主导产业配套型等非公企业发展,持续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为创业主体提供创业培训、企业融资、项目开发“一站式”服务。
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两型”产业发展财政专项基金,加快建立财政奖励与节能减排挂钩等“以奖代补”新制度;配合上级政府完善税收体制,积极争取国家资源税、物业税、环保税等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税制改革在芦淞区试点,建立对“两型”企业税收返还和财政支持政策的标准体系;扩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重,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入信托投资公司,推动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继续发展民间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深化科技创新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创新平台;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高级人才创业支持基金,探索保障各类人才养老、医疗保险等异地享受新模式,试行高级人才双聘制度,探索人力资本的股权化改造。
深化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城乡统筹管理体制改制,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行大部门体制,简化行政审批,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办公。探索部分公共服务社会化。探索“公私合营”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部分社会公共事务。推进基层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听证会、议事会制度,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
第二节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区域合作。按照“资源整合、共赢发展”的思路,强化区域互动与跨区域协作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不断推进区域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巩固和扩大跨区域协作的成果和范围。加强人才无缝交流合作,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以商引商、委托代理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着力引进符合产业规划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落户,吸引国外、省外、区外资本和技术的进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效益好。 在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的基础上,树立内源性经济和外源性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促进引资和适度“选资”、引资与引智引技、自身优势与投资者优势相结合。
第四部分 保障举措与规划实施
第十二章 保障举措与规划实施
突出加强投资和扩大消费。明确政府投资重点,在完善基础设施、支持引导战略性产业、保障政府公共服务、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共进。完善投资管理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投资现代服务业。完善流通领域市场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努力培养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即期消费。增强社区消费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家政服务质量和水平。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规模。
坚持人才兴区。打造高级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强长时期、间隔性交流合作方式,着重引进关键节点高级人才。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带专利、带项目参与我区企业生产建设,把招贤引智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形成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鼓励采取承包、领办、租赁、合作等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和激励计划。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选择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创新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促进人才发展的服务政策,搭建人才服务平台。
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完善法制环境、制定相关政策、维护市场秩序等措施,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与公共事业发展途径,探索政府工作流程再造。通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政府管理方法的革新,提高工作效能。培育良好的行业协会发展环境,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职权。
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把本《纲要》作为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行业性的规划要遵照本《纲要》精神制定和实施。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纲要》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并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对部分关系重大的改革措施和建设目标,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向区委和区人大汇报。在规划实施期间,当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或出现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使经济社会实际运行严重偏离本规划目标时,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